“五率先”提速发展 云南26个民族一家亲
巍巍云岭,在这硕果累累的金秋见证了云南民族团结的盛事。近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它是全省26个民族的一件喜事,也是被表彰的113个模范集体、87位模范个人的幸事,因为他们中的部分人将代表全省各族人民进京观看国庆大典。
“五率先”提速发展
对于云南这个民族众多的省来说,一切民族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时时刻刻把牢特殊省情,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和创新方法,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在全国率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率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率先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特殊政策,率先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率先提出并实施7个人口较少民族在省直部门都有一名厅级领导干部,这“五率先”成为推动全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已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等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数。同时,也成为了全国民族工作的样本,其中一部分被上升为国家政策。
在梁河县一片待收割的稻田里,几位头戴草帽的外地人正熟练地拔下几簇稻穗查看收成。不知情的人还认为是农科员呢,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正在和有关部门测估新品种水稻的亩产。多年来,省扶贫办坚持瞄准扶贫对象,重点扶持特殊贫困群体,把改善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条件纳入扶贫开发规划,在整村推进中,实施山、水、林、田、路、电、生态综合治理,做到实施一个村,能脱贫致富一个村。通过努力,全省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整体经济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发展加快。
“我马上就要去上海工作了。”听到这位德昂族小伙子的话,有人笑了起来说他是不是大白天说梦话。其实这并非梦话,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通过几年的帮扶,在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成立“上海市对口帮扶德昂族农村人才培训学校”,通过多媒体远程教育,培训教师301人次;在潞西市职业学校成立“上海市对口帮扶德昂族青年就业培训基地”,第一期30名德昂族青年经培训后全部实现就业,另有3个德昂族中专班在读。这些学校迎来了一批批德昂族学员,这些学员带着新憧憬新知识走向田间地头,其中部分青年被输送到上海工作。沪滇扶贫协作于2006年正式启动,对人口较少民族德昂族对口帮扶,经过几年的扶持,受帮扶德昂族聚居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条件接近或达到当地中等生产生活水平,群众自我发展意识明显增强,各种劳动技能得到普遍提高,已实施整村推进的村寨多数由贫困村变成致富村,受帮扶的农民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835元,增加到2008年的1836元。
“两免一补”保障教育
“立足当前,改变一代人;着眼未来,培养一代人。”健全民族教育体系,不断扩大“两免一补”范围,提高寄宿制半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同时,对边境沿线乡镇、人口较少民族和藏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实行了免除书费、杂费、文具费的“三免费”政策,使全省124.8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受益。
“只有读书才有发展,一个民族不从娃娃的教育抓起,就没有明天。”这次受表彰的模范中唯一一个民族小学教师沙文云说。她告诉我们,作为基诺族教师她感到无比的自豪。10多年前,她曾在基诺山乡最边远的巴伞、么作两个校点当过老师,当时走了40多公里路才到校点,住在简陋的棚屋里,夜间一阵狂风暴雨把房顶吹跑了,正当欲哭无泪时,老乡们赶来帮她修好了房子。而每当看到学生天不亮就打着火把、踏着泥泞的路来上学时,自己暗暗坚定了一辈子就当小学老师的决心。她现在所在的景洪市基诺民族小学有25台电脑,建起了计算机教室,3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沙文云说:“基诺族同胞从半世纪前使用刻木记事、点豆计算,到现在娃娃学电脑,这种飞跃发展,教育保障是重要因素之一。”
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作为负责全省民族教育工作的专门处室,亲历了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民族教育走过的辉煌历程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民族寄宿制中小学建设稳步发展,我省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举办了民族寄宿制中小学,少数民族全寄宿制中小学和半寄宿制小学,对这些寄宿制、半寄宿制民族中小学的学生给予生活补助,使其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到2007年底,全省有41所省定民族寄宿制中小学,还有5500所半寄宿制民族高小。另外,各州、市、县也开办了114所民族中小学;认真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工作,目前,全省15个州市、74个县市开展了双语教学,学校总数4056所,在校生157979人,双语教师总数9361人;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开展对双语教师培训工作。2001年至2008年,共培训双语骨干教师4282人。同时,从1999年起,开展两轮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探索出“五步学习培训法”,以5个步骤为教师搭建一个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有效学习平台。两轮历时8年,共50多万人(次)中小学教师参加,提高了民族地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爱民固边促进安康
“新时期的金珠玛米。”这是我省藏族群众对迪庆藏族自治州公安消防支队官兵们亲切的称呼。35年来,他们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藏区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
为了构建“和谐藏区 、平安迪庆”,迪庆州公安消防支队在爱民固边中出色地完成了防火灭火、抢险救援、反对国家分裂、维护藏区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等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使迪庆藏区保持和谐稳定。他们长期组织官兵对全州47座大小寺院进行走访,开展针对性的灭火实战演练;在寺院中开展建立一支义务消防队伍、健全一份防火档案、设立一个消防公开宣传栏、签订一份消防安全责任书、开展一次消防自查自纠的“五个一”等工作;组成专人防火巡查组对重点寺院进行昼夜巡查,有效地加强了与各寺院的联系,与僧侣增进了情谊,强化了寺院(庙)消防管理和安全稳定。官兵们用真诚的情怀、朴实的语言、浅显的道理和诚心的服务赢得了僧侣和人民群众及中外游客的信任和欢迎,僧侣们主动走进部队看望官兵、敬献哈达,描绘了一幅雪域高原和谐画卷。
“是爱民固边模范村创建工程团结了我们村民,唤醒了我们的思想。”这是瑞丽市勐卯镇卡南村党支部书记董麻干深有感触说的一番话。卡南村曾是个毒魔肆虐的景颇族聚居村子,省公安边防总队德宏边防支队姐勒边防派出所把该村作为爱民固边模范村创建点,使这个昔日家园破碎的村重新恢复了生机与和谐,成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在爱民固边模范村创建中,通过以帮扶基层组织为切入点,提出“以禁毒戒吸为突破口”,开展创建“星级文明示范户”活动,教育村民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引导村民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文明待人,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团结互助氛围。以群防群治为抓手,组建“女子护村队”,充分发挥她们在打击、收戒、帮教吸毒人员和调解矛盾纠纷、建设新农村活动中的特殊作用。以法制夜校为平台,将法制宣传教育作为提高村民素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真情关爱贫困群体,组织农村卫生院为孤寡老人、困难户等上门体检、送医送药,每年对全体村民体检一次,每月到该村送医送药两次。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已有22户规模养殖190头生猪,成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同时,种植蔬菜、香蕉、菠萝等经济作物。改善村居环境,争取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6万元,架设了饮水管道,修建了沼气池。使卡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走上了治安稳定、生产发展、村风和谐的健康大道。
本文责编:龙 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