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边疆民族地区全新文化时代
傣族民间艺人在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中表演孔雀舞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德宏州民族文化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事业收获着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遗产因得到抢救性挖掘焕发新的生机;各级各类文化机构、队伍、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反映时代变化,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一批优秀节目涌上舞台;各族人民群众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些对历史巨变和改革开放成果的记录与讴歌,正以它特有的方式,开启着边疆民族地区全新的文化时代。
民族文化焕发新活力
作为我国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傣族孔雀舞以其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饮誉中外。2006年,孔雀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63岁的傣族老人旺腊是瑞丽市文化馆的退休职工,也是著名的孔雀舞表演大师和傣族孔雀舞的国家级传承人。从2003年开始,旺腊就开展开班授课,希望将自己的孔雀舞绝技传承下去。现在,他已先后教授了300多名学生。让他更为高兴的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州的民间艺术瑰宝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文化部门通过开设舞蹈传承示范点、组织农民演员排练表演、开办培训班等方式,为孔雀舞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方案与传承措施。现在,逢年过节,人们都可以看到民间艺人和州市文艺团体的专业演员表演孔雀舞。美丽的舞蹈,把各族群众的生活装点得更美丽了。”
为使傣剧这个在传统文化链上的重要剧种保存、发展和壮大,通过文艺工作者的艰苦努力,由州傣剧团精心排演,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民族艺术精品傣剧《南西拉》成功上演,并捧得 “云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5周年新剧目展演 ”综合金奖和单项奖 10余个、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 “金孔雀 ”综合大奖和11项优秀单项奖、“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 ”一等奖等多项重要奖项,为弘扬傣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出了贡献;为使景颇族歌舞走出云南、走向世界,州景颇歌舞团多次携高水平的节(剧)目参加国内外高规格的演出,在“亚洲民族艺术展演”、“第十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中好评如潮,展示了景颇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州文化部门对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工作,《傣剧》、《傣族孔雀舞》、《傣族剪纸》、《景颇族目瑙纵歌》、《阿昌族户撒刀》、《阿昌族遮帕麻与遮咪麻》、《泼水节》、《达古达楞格来标》、《傣族象脚鼓舞》、《德昂族浇花节》等10个项目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个项目被列为省级保护名录,6人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36人为省级传承人。同时,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学830部;先后创办《板宝花》、《莽古山》、《南宛河》等文艺小报;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工作,为各县市馆藏文物4140件进行等级鉴定;开展田野考古发掘4处,出土文物2500余件;及时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甸宣抚司署、允燕塔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户撒皇阁寺等进行维修。这些有力措施,使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发扬光大,德宏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舞台上愈加熠熠生辉。
公共文化展露新容颜
8月4日,潞西市芒市镇大湾村500余名傣族群众冒着淅淅小雨,早早聚集到娤房前的广场,等待着送电影下乡活动的开始。随着傣语故事片《暖春》的开映,大家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唏嘘不已,沉浸在精彩的剧情中。随后放映的宣传片《走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同样受到热烈欢迎。村民玉过高兴地表示:“既观看了傣语片,又了解了政府给农民的保障制度,男女老少都感到特别兴奋。”州21312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在家门口集中看电影,是农村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娱乐方式和重要的精神食粮。随着电视的普及,农村电影放映陷入了低谷。广大农民对白天一家一户在地里干活,晚上独家独院看电视的生活方式已经厌倦,他们留念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看电影、贴心实意叨家常其乐融融的生活。像这样有针对性地传播先进文化,推广政策法规和科学技术,才是真正达到了宣传效果,真正让农民入耳入心入脑。”
记者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德宏州针对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提高文化公共产品的社会供给能力,全州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特别是随着万里边疆文化长廊、民族文化工程、文化精品工程和“蒲公英计划”、电影“21312”工程、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一大批重点社会文化建设基础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了德宏州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
与此同时,全州5个专业团队始终坚持“送戏下乡”,扩大文化交流力度,聚力打造文艺精品,创作上演了多台大型舞台文艺精品,培养出“全国民族唱法十大女高音歌唱家”傣族青年声乐演员金小凤、“傣族葫芦丝青年演奏家”龚全国、“优秀青年表演艺术家”万小散等一大批中青年优秀业务骨干。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全州共举办各类演出活动1743次、展览46次、培训班406期,获省级以上群众文化奖124项847人次。各级文化部门始终坚持“群众为主体,群众自娱自乐”,组织好傣族和德昂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阿昌族“阿露窝罗节”、 傈僳族“阔时节”和中缅胞波狂欢节、瑞丽珠宝文化节等精彩纷呈的民族、特色节庆活动,打造了一批“叫得响”的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和文化品牌活动,吸引了广大群众的踊跃参与,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全州基层文化呈现一派生机。
本文责编;龙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