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傣族
元江有多种不同自称的傣族,保留着自己古老且多姿多彩的文化习俗,有着辉煌的历史。元江傣族源出百越族群,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字,民族内部操自己的语言,外出交流则使用汉语。
元江傣族有24553人(2007年末的统计数),占元江县总人口的12.27%,是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自治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元江坝、甘庄坝、东峨坝、撮科坝等坝区。玉(溪)元(江)、元(江)磨(黑)高速公路穿越傣族聚居的三大坝区,交通、通讯便捷;傣族聚居在海拔1000米以下,年平均温度在24℃,气候炎热,终年无霜,被誉为“天然温室”。坝区河流沟渠纵横,沿岸布满了傣族村庄,村庄周围果树茂盛,景色清幽、稻谷清香、蔗林片片、蔬菜常绿、水果甘甜,四季花果飘香。元江傣族人民聚居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美好世界里,他们与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奋战、和睦相处,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谱写着一曲曲华美动人的篇章。
唐朝以前傣族就是元江的世居民族,仅从宋时民族英雄侬智高到元江起始,元时傣族土司刀代任元江路总管,明时元江傣族那氏世袭土知府十七代,跨越了元江路、元江军民府、元江府、元江直隶州,至今有950多年漫长的历史。在解放战争时期,撮科傣族起义,打响了元江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点燃了滇南武装斗争的烽火;一九四九年,元江沿岸傣族人民在解放云南最后战役中,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作战,与敌人斗智斗勇,分别击溃了逃遁的敌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解放后,傣族人民积极进行生产劳动,在元江这片热土地上挥汗荷锄;八十年代初,积极向国家交售公粮,涌现了许多万斤交粮大户。同时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坝区部份土地划拨给部份贫困山区民族,与山区民族团结协作,走出了一条“山顶蓄水、山腰发电、山脚灌溉”山坝结合的“元江之路”。在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下,傣族人民很快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大力种植特色经济作物,如:水果甘蔗、芦荟、茉莉花、热带花卉等,率先走向了富裕,同时为元江培植新兴产业,为元江之路的拓展和延伸作出了新贡献。
元江傣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称谓的傣族,自称不同,历史上他称混乱,现在仍有七种不同自称的傣族,分别称为:傣仲、傣喇、傣雅、傣涨、傣郎、傣卡、傣古拉。族源分别是:从北南下的傣雅(傣德),自东向西的侬人、沙人后裔傣喇,逆水而上的傣郎以及与其他民族融合演变的傣卡、傣古拉,与元江土著傣在元江会合形成了多种称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元江傣族。元江傣族语言大同小异、服饰异彩纷呈、习俗多种多样、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元江傣族独有的多元文化特征。
本文责编:帕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