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耿马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展望
作者:唐国清    点击率:3117  转自:临沧新闻网 更新时间:2009/4/30 10:44:5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耿马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展望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30年来,耿马自治县各族人民在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了耿马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30年回顾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增强。
    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耿马自治县经济发展前后经历了七个“五年计划”,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耿马自治县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489万元发展到2008年的230133万元,是1978年的66倍,比1978年翻了6番多。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04525万元,是1978年的67.5倍;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54140万元,是1978年的40.6倍;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71468万元,是1978年的116倍。人均GDP由1978年的204元增加到2008年的8109元,是1978年的39.8倍。30年间,全县经济规模不断壮大。199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528万元,比1978年总量翻了2.1番;199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5876万元,比1978年总量翻了4番,200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5937万元,比1978年总量翻了4.6番;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30133万元,比1978年总量翻了6番多。2008年全县人均GDP达到8109元,按6.85元人民币兑1美元,折合1184美元,突破1000美元大关,标志着耿马自治县人民生活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
    自“11.6”大地震以来,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78-2008年国民经济增长呈现增速较快的周期性波动特点,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特别是1988年“11.6”大地震以后,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耿马迅速开展了恢复重建,全县上下一心,抢抓机遇,努力破解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快发展,自1990年至2008年成为历史上综合实力提升幅度最大、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此一时期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1%,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速快0.9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日益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4.4:38.2:17.4调整到1990年的54.5:26.6:18.9,2008年进一步调整为45.4:23.5:31.1;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45.5%提高到2008年的54.6%。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耿马自治县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主要依靠第一产业逐步转变为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同时,非公经济加快发展,2008年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83162万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6.1%,达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
    财政收入不断提高。2008年财政收入14146万元,是1990年的12.3倍,年均增长15.0%;人均财政收入达498元,比1990年的52元增长9.6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5.3%提高到2008年的6.1%。随着财政实力增强,财政支出结构得到不断优化。自恢复重建以来,全县经济运行质量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4年农村税费改革后,2005年至2008年累计财政收入完成42295万元,年均增长30.8%。
    二、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结构调步伐加快。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改革开放30年,耿马自治县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生产经营形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着力减轻农民负担,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富农惠民政策,如全面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和能繁母猪补贴等,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30年来,全县始终围绕“农业稳县”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2008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04525万元,是1978年总量的67.5倍,年均增长15.1%。
    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扭转了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业内部过分偏重种植业的格局,农村非农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出现了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工商贸协调发展的新局面。2008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18539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达54.5%,比1990年提高34.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5.8个百分点。2008年全县拥有农产品加工龙头规模以上企业6家,直接或辐射带动农户约4.6万户。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机械,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农村信息化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耿马突出抓好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2008年全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5121万元,人均投入达到1986元。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落实农民购买各类农机具补贴20万元。2008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6524万瓦特,比上年增长10.1%;农村用电量(不含县办工业和城镇生活用电)达2.14万千瓦时,增长17.4%;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019吨,增长39.2%;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1.01万吨,增长27.9%;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3.56万亩,增长1.5%。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始终坚持“工业立县”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提升壮大支柱产业,调优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以制糖、制茶、电力、药业为支柱产业,并不断开发培育建材、木材、木薯加工等一批新兴产业,全县工业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62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9749万元,总量扩大了110.6倍,年均增长17.0%;全部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80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558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28.9倍,年均增长12%。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立县”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主导作用不断增强,2008年全县工业完成增加值25586万元,1991-2008年年均增长11.4%,比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快0.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辐射并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增长。
    (二)支柱产业快速扩大,竞争力不断增强。制糖业生产能力快速扩大,竞争力明显提高。2008年制糖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880.3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5.1%。目前全县制糖企业3家,南华耿马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经数次技改,日压榨能力达到5000吨,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糖厂。糖厂日压榨能力由1978年日处理原料蔗150吨/日提升到2008年的10500吨/日;2008年成品糖产量158739吨,比1978年增加156628吨,增长74.2倍,年均增长15.5%,耿马成为仅次于陇川县的全省第二大产糖大县,产糖量占当年全国成品糖产量的1%,初步形成了制糖、酒精、酵母、复合有机肥等较为紧密的蔗糖产业链。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家增加到2008年的9家,新增6家。强优工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景戈牌白糖、回味牌蒸酶茶享誉全国。
    四、城乡市场不断繁荣,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消费品市场不断发展,流通渠道日趋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环境下,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城乡消费品市场迅速发展壮大,商业服务设施和功能不断完善,新型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不断涌现,商品供应日益丰富,供求结构日趋合理,消费结构依次升级,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为繁荣经济、促进商品生产消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7243万元,比1978年的1422万元增长了39倍,年均增长13.1%。从2000年开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由2000年的19259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57243万元,增长近2倍,年均增长14.6%。人均零售额由1978年的83元增加到2008年的2017元,增长23倍。
    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耿马自治县坚持开放发展不动摇,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对外贸易呈曲线式发展。1978年以前边贸进出口几乎为零,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边境贸易,边境贸易一度红火,作为我县边贸前沿的孟定镇,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街道两侧商号林立、车水人涌、天天如街市的繁荣景象。边贸进出口总额由1990年的1309万元猛增到2008年的40094万元,增长近30倍,年均增长20.9%。在此期间,我县边境贸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呈曲线式起伏。边贸进出口总额1994年达到13373万元,到1995年锐减到3988万元,2001年又上升到29288万元,随后几年又开始下滑,2005年达到低谷,然后又是数年的恢复性增长,2008年又一次居高位运行,创历史地达到了40094万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拉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尤其是“11.6”地震之后的重建以来,耿马自治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450万元,发展到1995年超1亿元,达到12487万元,2005年突破6亿元达到69011元,2008年突破11亿元大关达到113836万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20.25%。重建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到   543875万元,年均增长30.3%,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大。
    基础建设硕果累累。重建以来,我县三个制糖厂技改以后相继投产,鑫承酒精厂、亚麻厂等企业建成投产,一批有实力的招商引资项目落户耿马,为耿马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以新城区建设为主战场,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为重点,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交通建设成效显著,羊耿二级公路及耿双、耿沧、耿孟油路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我县交通条件。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由1978年的139公里发展到2008年的3096公里,实现了县到县通油路。2008年全县基本建设投资91513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4869万元,均创历史新高。
    六、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步入小康。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创造了物质条件,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得到较大改善,特别是重建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级政府切实落实增收措施,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向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2008年全县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18910元,是1990年的10.6倍,年均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达10589元,是2004年7008元的1.5倍(注:耿马自治县城镇住户调查工作从2004年开始启动),年均增长10.9%。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86元,是1985年的8.5倍,年均增长9.8%。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不断增长,由2000年的37924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10368万元,年均增长14.3%。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7.3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7.6平方米。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157.76元,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400.9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30.0%和59.7%。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增长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文化、娱乐、旅游、医疗保健等享受性消费支出比重不断加大。全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04年的51.6%下降到2008年的49.5%,下降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04年的73.8%下降到2008年的66.7%,下降7.1个百分点。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持续增加,档次越来越高,由改革开放初期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老三大件”,逐渐演变到九十年代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新三大件”,到今天的电脑、手机、商品房等现代高档消费品。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30台、移动电话80部、家用汽车12辆;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83台、电冰箱5台、洗衣机13台、移动电话43部、大中型拖拉机8台。
    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按照新的城镇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城镇发展与经济、社会和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探索出一条有利于产业聚集、环境改善、文化浓郁、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城镇发展新路子,着力加快耿马、孟定城区建设。全县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21.28%提高到2008年的31.85%,全县城镇城区面积9.3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9.04万人,城镇居住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一是城建项目建设不断推进。完成了耿马自治县城市总体规划。抓好一、二环路建设和旧城改造,重建后新建了政府人大政协办公楼、县委办公楼、公检法司等办公楼,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了富强小区、吉龙小区、园丁小区、糖业小区等住宅区建设,白马广场、景戈公园、旧农贸市场改造、城市路网等工程相继建成使用,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新城区初步拉开框架。二是城市绿化工作不断加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八、教科文卫全面进步,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是耿马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精神面貌明显变化的30年。全县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各族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使城乡群众共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教育事业欣欣向荣。“普九”攻坚任务顺利完成,全县“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农村基础教育工程”扎实有效实施,职业教育得到提高,高中教育稳步发展,各类教育实现了协调发展。全县现有各类学校362所(个),其中,职教中心1所,完全中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初级中学11所,完全小学103所,初小20所,教学点208个,幼儿园15所(其中民办5所)。现有在校学生49342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5.56%,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8.1%。全县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两免一补”政策,2008—2009学年上学期,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全员免交学杂费。同时教育系统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巩固提升“普九”成果,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8年,全县科技工作围绕“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目标,为耿马自治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全县利用蔗糖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推广应用蔗稍氨化饲养技术,同时,蔗畜沼循环经济项目也已正式启动。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2008年末,全县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综合档案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3万册;有民族博物馆1个,乡镇文化站9个。全年印发《耿马讯》10万份。
    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目前全县拥有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广播电视“村村通”达239座;广播覆盖率达93%, 电视覆盖率94%,均比上年提高了两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达21733户。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全县有卫生机构19个,病床844张,比上年增342张,有卫生技术人员528 人,比上年增加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213人,注册护士169人,建立农村卫生室83个,有乡村医生151人,卫生员84人。2008年全县农村居民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209296人,参合率达到94.12%,比上年提高了3.51个百分点。
    九、人口、就业持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根据2008年人口和劳动力抽样调查结果,全县年末常住人口28.38万人,比上年增长0.64%。人口出生率13.01‰,人口死亡率5.45‰,人口自然增长率7.56‰。按公安户籍人口统计,全县年末总人口265977人,比上年增长1.2%。其中,非农业人口38855人,增长0.24%;农业人口227122人,增长1.34%。
    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县委、县人民政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再就业工作力度,促进了劳动就业形势不断好转。2008年末,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达4.32%,安置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22人,农村劳动力培训133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511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80万元,涉及失业人员90人;发放社会保险补贴115万多元,涉及失业人员715人。多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的年度目标范围内。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08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6891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0476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6917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2774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2360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全年发放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877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33人,共发放农村低保金1191万元。
    十、县域经济较快发展。
    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地方工业,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尤其是重建以来,耿马县域经济呈现逐年加快发展之势,2004至2008年,自治县地方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分别为12.1%、11.7%、11.6%、11.9%和11%,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达到12%,成为耿马自治县成立以来全县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展望
回眸改革开放30年,耿马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创新历程,谱写了自治县人民顽强奋进的壮丽诗篇。改革开放尤其是恢复重建以来,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在艰苦创业中拼搏、在艰难曲折中探索、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奋进,耿马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今天,从城镇到农村,从企业到田野,从机关到学校,从南汀河畔到三尖山脚下,耿马这一“白马腾飞的地方”到处呈现出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喜人局面。面向未来,全县26万各族人民将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结合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抓三子,促三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用八大思维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抓住实施“兴边富民工程”的机遇,打基础、强龙头、建支柱、兴科教、重环境,形成“农业稳县、工业立县、科教人才兴县、特色产业富县、绿色经济强县”的发展格局,实现耿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文中数据来源于《耿马自治县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1978-2008年)及2008年统计专业年报表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一季度元江县工业经济运行呈现五大特点
 下一篇文章: 2009年1-3月元江县域经济在逆境中稳步发展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