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遥远童话里的故事
作者:何建安    点击率:3116  转自:新平公众信息网|《新平花腰傣文化大观》 更新时间:2009/4/11 11:44:21


遥远童话里的故事
——新平花腰傣大写真

  苍茫、神奇、俊秀的哀牢山,像一根绸缎逶迤在新平西南,红河就像它的一个温顺的小妹一样陪它流淌。红河在流经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境内时,孕育了一个如花似玉的民族,这就是花腰傣。花腰傣,于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再陌生。二十世纪末的中国艺术舞台,留下了他们艳丽柔美的服饰和舞姿——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民运会、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园仪式等重大节庆、庆典上,他们展演的服饰及舞蹈,都给人耳目一新,一时间,关于花腰傣民风民情、服饰文化、生活习俗的文章、图片、宣传,犹如劲风过海,享誉中华大地乃至日本、东南亚世界各国、地区的传媒、报刊。花腰傣火起来了!在它的故乡——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境内的哀牢山下红河流域,我们像猎奇家一样,在他那美艳绝伦的腹内,真实地体验了一番这个童话般迷人的民族。
  如水般古老柔美朴素的民族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花腰傣,作为傣族的一个支系,它不但继承和延续了傣家人的一些优良的传统,而且在丰富的语言文化、民俗文化、实物文化,特别是多姿多彩的风情民俗、五彩缤纷的服饰方面,独具鲜明的特色和艺术魅力。
  明代《景泰云南图经》中,写到马龙他郎甸风俗时说:“百夷种类不一,而居本甸者曰歹摩,即大百姨也。”明万历《云南通志》记新化风俗说:“居夷二种,一曰僰夷,能居卑湿,女劳男逸,蚕桑捕鱼”。二书画出了今新平花腰傣先民的风俗画。另,康熙五十一年《新平县志》有:“摆衣,性儒气柔,畏寒喜浴,女人穿筒裙担檐……”的记载。民国21年,《新平县志•民族》载:摆衣性儒,居炎瘴地,喜浴……分沙摆、旱摆、花腰摆、苦菜花摆四种。其文中所提的“摆衣”,就是今天新平境内红河流域的花腰傣的前身,直到今天,当地的老百姓还一直延续着这种叫法。
  新平的花腰傣人口占全省花腰傣的95%以上,除了邻县元江东峨乡还有三个较小的花腰傣寨外,云南所有的花腰傣便都集中在新平县内。人口6万余人。 主要分布在新平境内的红河流域,即水塘、戛洒、腰街、漠沙四镇。
  花腰傣有傣雅、傣洒、傣卡三种自称和傣角折一种他称。傣雅,意为历史上民族大迁移中留下来的傣家人,主要分布在漠沙镇;傣洒,意为居住在沙滩上的傣家人,主要分布在今戛洒、水塘二地;傣卡,意为由汉族融合而来的傣家人,主要居住在今腰街镇的峨德、曼蚌等地。傣角折,是因其住所而得名,居今平掌乡谷麻江畔的角折村。
  花腰傣是一个水的民族。傣家寨子依山傍水、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水丰地肥。适宜种植水稻、甘蔗、芒果、荔枝、香蕉、菠萝、冬早蔬菜等热带经济作物。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花腰傣有意无意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花腰傣如水一样的个性还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自织自染的银泡、筒裙服饰,穿戴身上,走路跚跚款款,一摆一摇,走在阡陌田野中就像一幅节庆中的宫廷画。 “跚跚款款,一摆一摇,摆衣也”。在繁忙的生产劳作中,花腰傣站立田间地头,砍甘蔗、摘荔枝、收芒果、运菠萝……柔美的身姿,就像天地间精心绣织的彩图。特别是每当夜幕降临,大地闭上疲惫腥松的眼睛,花腰傣中的小卜少(姑娘)们挑着精巧的黄鳝笼到田坝心里捉黄鳝的情景,简直如天女下凡人间,构筑了傣乡如诗如画般的民情风俗画。
  鲜艳多彩的服饰
  花腰傣是一个爱美且非常美丽、动人的民族,此民族不但男子长得俊,女子也长得非常的俏。虽居炎地,但花腰傣肤色白净圆润,姿态婀娜多姿,实属一个风姿绰约的民族。特别是他们的服饰,花样五彩缤纷,色彩艳丽多彩,且衣服上镶金缀银,给人耳目一新,雍容华贵的感觉。花腰傣的服饰,显示了这个民族的美丽的心灵和精巧的工艺。
  花腰傣的服饰,由自织自染的青布和色彩艳丽的樱穗、银泡、银铃、银手镯等组成。旧时,花腰傣男子穿黑色圆领对襟衫,下着打折裤,头戴黑沿帽或缠黑纱布包头,衣服干净清爽,色彩浓重庄严,俨然旧时富家子弟、富商或千岁爷的袍衣。
  妇女服饰因名称的不同而略有区别。居住在漠沙的傣雅,束发盘于头顶,用一条青布头帕将发裹住。头顶前后、左右两边各被一条宽约半尺、长约一尺的红花布巾,然后再用一条宽约两寸、两端绣满花穗和缀满银色的青布条捆稳,尔后又将披于头顶前后、左右的两条青布别进头帕中,这样,花腰傣女子的发髻上戴上一顶恰如开放了的竹编精致鸡枞篾帽,这样,一张俊俏的脸,便半羞半闭地隐藏地篾帽下。
  傣雅人身穿无领夫袖右襟内褂,外穿无领无襟青色短衫,外衣比内衣稍短,正好可将内衣镶满银泡的衣边显露出来,看去层次分明,体态万千。外套左右两边和颈部各镶有一排宽约两寸的银泡,衣下摆绣有宽约四寸的各色条纹,袖口由红绿黄蓝紫等色绸缎衔接而成,服饰银光闪闪,五彩艳丽。
  花腰傣下身全穿筒裙。筒裙也是自织自染的布,有青、黑两色之分。傣雅裙摆绣有五色花边。习惯上,花腰傣穿裙往往是自上向下套,数条裙子左提成一个斜度叠穿,一条比一条略高,正好可将每条裙子的花边露出来,形成一道色彩鲜艳、如溪水般潺潺流淌的波光粼粼的花边,传说,这些花边是傣乡千万条溪流的象征。
  花腰傣的服饰缝起来也非常的麻烦,一般一套衣服价值三、四千元,做成大约要花去每个阿咪(妈妈)三、四年的时间。花腰傣的阿咪们一生当中还是要不厌其烦地为自己的女儿缝制衣服,女儿才下地,她们便要开始着手为其准备漂亮的衣服了。因为女儿们的衣服,不但是美的象征,还是家庭贫富的重要标志。
  花腰傣的饰物还很多,特别是青年女子,她们除了要在自己的衣服上镶金缀银,挑刺各色精美图案外,且普遍喜欢佩戴银镯、银链、银珈等重饰品。戴上这些饰品,走路金光闪闪,银铃声声,仿佛一路的有银河淌过。另外,花腰傣们头上的斗笠、鸡枞篾帽也是傣乡的一道诱人的风景线;女子臂部上方系的竹编小秧箩更是一道绚丽迷人的风景。
  奇婚异俗姻缘美满
  花腰傣是一个比较开放型的民族,这也许跟他们长期生活、居住在亚热带河谷有关。一般,青年男女长到十六、七岁便开始恋爱了,到了法定婚龄,则开始结婚。
  花腰傣的恋爱方式很奇特,一般青年男女主要通过窜寨子、照电筒、赶花街等形式认识相恋。
  相传,古时戛洒有一个英俊的花腰傣小伙阿扎,大年初四的那天到漠沙去找朋友玩,在曼勒村边便遇到了一个出来游玩的花腰傣小卜少(姑娘)李青,两人一见钟情,后来便结了夫妻。后来,花腰傣的小卜冒(小伙子)们一到过年过节,便学着先民阿扎的奇遇,四处走亲访友,串寨游乐,一心想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对象。这就是“串寨”的来历。
  “照电筒”,又名“逛马路”,也是花腰傣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形式。相传,旧时戛洒有一个花腰傣小伙子长得很俊,他一心便想找一个很漂亮的小卜少为妻,但遗憾的是他罱的姑娘大多相貌平平,脸面姣好的又同他合不来。为了找到知己,这个英俊的小伙子深深地经受了情感的煎熬。一天晚上,这个英俊的小伙子打着灯火到马路(公路)上散步,无意中他的火光却突然照到一个站在凤凰树下、身材匀称、面容姣好的女子的脸,恰巧,那个女子手中的灯光同时也照在了这个英俊的小伙子的脸上,一时间,两个花腰傣青年男女的眼睛都直了,他们两个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条马路上看到自己的意中人。两个花腰傣青年男女相持了一下,他们便走到了一起……月光下的马路上,他们相恋了。后来,这对幸运的男女终于结为了夫妻。
  花腰傣的另一择偶方式就是“花街节”,也叫“赶花街”、“情人节”。时间各地不一。漠沙一带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戛洒、水塘一带的是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牛日。
  花街节是花腰傣看中的一个情人节。这一天,不论男女、不论老少,花腰傣乡的人们,个个都穿上自己家中最好的新衣裳、新裤子,女的还要穿上银泡戴上手饰,背上秧箩饭,然后上街去赶花街。吃过早饭,小伙们便早早的赶到街上去等,姑娘们在家中精心打扮停当,便由各寨中最有名望的女人带领走进街头,让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小卜冒们“选购”。如若双方中意,便会眉目传情,这时,小伙子就会走上前,拉上自己相上的姑娘走向树荫成林的地方。江边、果林、酸角树下、槟树角,常常是谈情说爱,互诉衷肠的场所。小卜少小卜冒们走到这些地方,男的便送给姑娘花手帕、毛巾、手镯之类的物品,女的回赠自己亲手织染的绢花带,而且还要拿出自己秧箩里带来的糯米饭、干黄鳝、腌鸭蛋等晌午饭来给自己心爱的人吃。这叫吃情人饭,也叫吃秧箩饭。
  吃秧箩饭的时候,糯米饭还不能吃完,即使男的再饿,也要留着点,表示来年两人此地还要相会。但那个喷香的腌鸭蛋,做“郎君”的却是一定要吃下去的,尤其是鸭蛋里那个蛋黄,即使你的胃再疼再坏也得吃下,因为那是代表着姑娘最纯真的一颗心啊!
  花腰傣的青年男女通过串寨子、照电筒、赶花街等形式有了自己的意中人,私下定情后,这时,恋爱便转入准备结婚阶段了。通常,男方便要禀告自己的父母,然后一起到女方家去提亲。去提亲时,男方家一般要带上腊肉、腌肉、腌鸭子蛋等食品赠送女方家,表示礼貌;在戛洒一带,男方家还要带上一只银手镯赠送要娶的姑娘。如若女方家收下了带去的物品,两家便可商定吉日,设宴款待亲朋长辈,这叫吃小酒。在吃小酒的宴席上,双方父母又要一起商订彩礼,达成共识后方才捡定吉日,准备为儿女成婚。
  花腰傣的婚礼慢在夜间举行。迎亲的那天晚上,男方家要准备十人左右的队伍,带上自己要吃的菜肴和女方家点要的银泡、银珈、衣物等物品去娶亲。对于男方家到来的客人,女方家不必作多少迎接的准备,他们只用准备些碗筷用具,供男方家使用就行了,至于桌上所吃的饭菜,均要男方家自己提供。
  吃完饭,新娘便由本家的送亲队伍陪伴着,跟着男方的娶亲队伍出嫁了。花腰傣姑娘出嫁时,有兄的家庭还要由她的哥哥背出门口,那时做新娘的妹妹要放声大哭,以示自己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走到中途,不论两村相距远近,还要停下来吃一顿野餐。待新娘子来到婆家门口时,又要进行套红线仪式。套红线是由村中儿孙满堂的长者主持。一般是女的。她手持红、绿两线做成的线圈,给新郎新娘从头到脚的连套三次,以示避邪消灾;接着又要进行浇火仪式和吃同心饭。
  门外的新娘伸出脚踩在门槛上,屋内的新郎将其左脚轻轻地放在新娘的脚上方,然后再由套红线的长者点燃一把火,抻到新娘新郎的脚上面用瓢水浇灭,使水顺着新郎新娘的脚背往下淌,这就是浇火仪式。传说浇火仪式也能避邪消灾。
  吃同心饭是由主持者将两个包有蛋黄的糯米饭团拿在手中,两手上下交叉数次后递给新郎新娘吃。传说蛋黄代表黄金,米饭代表白银,吃下同心饭后夫妻便能同心同德,发家致富。
  新婚的当晚夫妻却不能共度良宵。待一切迎新仪式结束,新房安顿收拾停当,吃过饭,花腰傣的新娘子当夜就要跟着送亲的队伍回娘家去了。而这一去便要几天后才能回来。新娘子回来同新郎小住几天,又要回娘家去了,一直要等到她怀了身孕,女方才会回郎家长期居住。
  傣家村寨中,夫妻间打骂,闹离婚的现象了非常少见,这除了他们天生有着水一样质朴柔美的个性,大约也和他们的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吉祥如意的婚俗有关吧。
  万物有灵的民族
  世居新平红河流域的花腰傣,信奉万物有灵(神),不论天空中的日月星辰,还是地上的水火金木土,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他们都认为是有灵魂的,有神灵保佑的,要适时祭祀、敬奉,才能避邪消灾,吉祥幸福。主要表现在对原始自然、祖先的崇拜上。
  花腰傣的原始自然崇拜很多,因而祭祀活动也很频繁,主要活动有祭门神、祭寨神、祭竜,祭匹黑、灶神、水神,叫谷魂等。
  祭门神,即对寨门的祭祀。花腰傣是一个很注重居住环境的民族。每个村子,都必须有一道象征性的寨门作路标,无论是村前道路两旁竖立的两个石头,还是两根竖立的木桩,均可立为寨门祭祀。祭门神时间不定,但要选在春天。春天,哀牢山下的红河谷春光明媚,波水荡漾,花腰傣们便选个吉日,打扫干净村子,然后聚集到各村各寨门前杀鸡杀牛祭祀门神。相传,祭门曾给花腰傣带来过平安、好运。
  和祭门神大体相同,花腰傣的祭寨神也是为求村子全年吉祥如意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寨神一般为村中供立的一块大石头,也有的选在村外,还有的是村旁培植的一棵大青树。花腰傣们认为,这是一个寨子神灵居住的地方。每年腊月,花腰傣们都要汇聚在本村的寨神下杀猪杀鸡,敬献寨神;如果本村的某个花腰傣要出远方,那他(她)也必须在走前到寨神下敬香,祈求路途平安,寨神保佑。
  祭竜,即祭竜神,定于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牛的日子。始于哪个年代,现在已无法考证,但根据傣雅的传说,是花腰傣定居时就开始的了。
  一到二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子,世居漠沙、戛洒、水塘一带的花腰傣们,一大清早就要来到自己村旁的竜树下祭竜。他们把“达辽”(竹篾编织的神器)涂上鲜猪血,然后插在竜树下,并点上香火,摆上酒肉,进行祭祀。祭祀完毕,全村男女老少又要聚集在竜树下聚餐,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除此以外,花腰傣还要祭匹黑。祭匹黑,就是赶恶鬼。村中大人小孩生病,花腰傣便认为是匹黑(恶鬼)作祟,要用羊脚祭祀,才能赶走匹黑,病体康复。祭灶神、祭水神就是过年过节要在灶台上、家中所支的神水前敬香,以求不愁吃穿,过河(江)平安。叫谷魂就是每年谷子收完后,在谷仓的柱子上挂几串谷穗,在谷堆上面摆几个鸡蛋献祭谷魂,祈愿谷神保佑,年年粮仓满。
  新平花腰傣的祭祀活动及信仰,体现了超自然的神灵崇拜。今天花腰傣们仍还在进行着这样的活动,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和原始的崇拜信仰,并不是他们根深蒂固的一件封建迷信的外衣,而是这个民族追求幸福,与大地、日月、自然乃至宇宙和谐相处的真情奉献。
  心灵手巧编织美丽生活
  在花腰傣的故乡,我们处处都能体会到,不论是房屋的建设、服饰的纺缀、头上戴的笠帽、腰间挂的秧箩,即使是家里用的钢刀,无处不蕴含着他们聪颖的本领。
  花腰傣的心灵手巧,主要体现在男子的起居建屋、竹木加工、金属制作和女子的纺织染布、刺绣挑花等上。
  在古代,花腰傣的男子大多就有建房起屋,凿木立柱、合泥起墙、竖门立窗的本领,今天新平傣乡鳞次栉比的土掌房,就是一代又一代傣家男子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土掌房就地取土筑墙,寨边或山上砍树立柱,封顶,然后再在其上铺洒一道厚厚的细泥土,便可以居住了。傣家的土房,古老坚实、拙朴可爱。一般每幢分二层,每层分为数间。上层住人堆物,下层煮饭关畜,平静清爽,冬暖夏凉,是傣乡的一道古朴迷人的风景线。
  花腰傣男子不但会起居建屋,而且还是竹木加工的好能手。他们编制给女人戴的秧箩、篾帽、斗笠、家用的饭盒、锣筐、猪鸡笼、祭祀用的“达辽”等竹器,既精致小巧,美观大方,又经久耐用,也是傣家美丽诱人的一道风景线。
  自古以来,花腰傣居住的地方,翠竹婆娑,绿竹环绕,从而使花腰傣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用的竹碗竹筷,戴的竹笠篾帽,背的竹箩竹筐、睡的竹床、坐的竹凳……都是男子们精心编制的。每到闲暇的日子,或劳作中空闲的时候,花腰傣的男人们总是不让自己的手闲着,他们两人一伙或三人一群的坐在大青树下,酸角树根,边谈边削,常常,一个精致的竹木工艺品,就是这样无声无息地诞生出来的。
  花腰傣的金属加工,主要表现在冶炼技术上。在古代,花腰傣的先民们就掌握了冶炼技术,至明清时期,今漠沙仙鹤、关圣、戛洒等地的集市上,已经有了傣家的银匠铺。现在傣家女人戴着的好多耳环、手镯,以及衣服上镶嵌的银泡、银铃、银器,很值钱的一些大多就是那时遗留下来的制品。另外,傣家男子还是打制钢刀的好能手。他们打制的钢刀,外观古朴,刀口锋利,是当地农人们争相选购的家什。
  花腰傣不但男人心灵手巧,女人更是聪明伶俐,引线纺纱,便是她们的杰作。
  花腰傣的民间纺织有着古老的传统,清康熙五十一年《新平县志》民族图谱中便绘有一傣家少女精心纺线的场面——“摆衣图”。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新平的花腰傣的纺线技术便与内地的汉族达到了同等的水平。建国前,新平傣乡几乎家家都有织布机、纺车,花腰傣们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衣布,小女孩长到七、八岁便要跟着阿咪(妈妈)学纺织技术,十三、四岁便能独立纺纱,织出傣家美丽的绵缎。直到今天,新平红河沿岸的花腰傣们仍在延续着这一古老而拙朴的传统,每年七、八月——农活空闲的季节,花腰傣乡便会飞出“咯叽、咯叽”的织机声,“沙沙沙”流动的彩线和着发涨的红河水,道出了一曲曲童话般醉人的歌谣。
  花腰傣女人不但会织布匹、各种背带,还善于刺绣。傣家谚语说:“男人看田边,女人看花边”。心灵手巧的花腰傣女人,从七、八岁起便要学着引线弄针,跟阿咪,阿达(姐姐)学做自己穿的衣服。衣服做好了,还要在上面挑花、绣叶,蜂翅、八果、荷花、鱼尾……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都能在她针下逼真地再现。
  走进新平的花腰傣乡,就走进了一个美的世界。花腰傣身上银光闪闪的衣服腰带,腰间别致精巧和秧箩香包,家里铺垫的床单被面,原野平整的田坝和土掌房……哪样东西吸引人?哪件物品不五彩斑斓栩栩如生?这就是遥远童话里的世界吗?
  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
  早在古老的时代,花腰傣便很重视教育,他们开办村小讲学,聘请当地有名望的先生教授知识,教育子弟文明礼貌礼仪,崇尚文化,追求进步。从今天漠沙发掘出来的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编钟等一批青铜器文物和大沐浴大象古渡来看,花腰傣的先民们早就有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中原汉人一道创造了灿烂锦绣的中国古代文化。
  花腰傣虽然没有文字,他们失去了许多记载先民们劳动生产、歌舞娱乐的史料,但却口头流传下来了许多动人的民间故事、传说、神话、寓言等。这些口头流传下来的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洪水漫天》、《牛头山和土林》、《姑娘山的来历》、《傣雅结婚偷臼子》、《花腰傣斗笠的传说》、《花街节的来历》、《大象古渡的传说》等等,有反映人与自然斗争的,有反映风土人情的,有讲述人文景观的,故事想象丰富,情节完整,人物鲜活,是傣乡情真意切般的呓语和童话。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勤劳聪颖的花腰傣也创造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歌谣,这些歌谣散布在傣乡,就像晶莹亮丽的溪水一样动人。
  花腰傣的民歌是比较多的,不同场合,就有不同的歌可唱。如稻谷丰收了,就可唱《祝米歌》,欠收了,也可唱《叫魂歌》,吃饭了可唱《敬酒歌》,女儿出嫁了,可唱《哭嫁调》,父母包办婚姻,儿女还可以通过《逼婚歌》、《逃婚歌》一抒发失意的心情。
  花腰傣的民歌多采用夸张、比喻、比兴等修辞,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所以唱来优美动听,回味无穷。而最能表达感情的,尤情歌为最。如傣洒人歌曲《生生死死在一起》,歌中唱道:“生生死死在一起,今生只爱一人。如能与你配成对,生知足来死无恨。山高路远带走你,虽苦犹甜在心,今生只要得到你,哪怕要饭拄拐棍。”《赞姑娘》唱:“山上的花开了,有红又有黄。心上的姑娘笑了,比那鲜花还要鲜艳。身上的银饰像星星一样闪亮灿烂,白里透红脸蛋叫人朝思暮想。金镯戴满双手,首饰叮当作响,你就像龙祖的公主一样高贵漂亮,一举一动都叫小伙子心动心慌……”
  新平的花腰傣不但能唱,而且还是舞蹈的高手。自古以来,花腰傣的民歌是和他们的舞蹈联系在一起的。能歌善舞,是花腰傣美丽聪明的天性。
  花腰傣的舞蹈以水般的温柔取胜,动作明快简单,身子轻盈如炼,伴着傣家的芒箩、短笛、芦笙,翩翩起舞,优美动人。主要有流传在戛洒、水塘一带的“芦笙舞”、“三弦舞”和流传在傣雅的“大鼓舞”、“狮子舞”、“跳南嘎”等。
  “大鼓舞”是祭祀性舞蹈,曲调有“大开门”、“踩跏调”、“哭妹调”等20多首。一般6-7人表演。和着唢呐、小镲等乐器,悲鸣壮烈。芦笙舞的主要套路由“跋脚”、“踩脚调”、“翻身调”等组成,是节庆性舞蹈,轻松活泼。“跳南嘎”是表演性舞蹈。“南嘎”意为小卜少手持竹器跑。场面欢乐,引人入胜。
  居住在新平红河流域的花腰傣,除了有着丰厚的民间文化底蕴,能说会道,能歌善舞以外,他们的民间工艺技艺,更是表现了无法比拟的精致。绚丽多彩的服饰,精巧别致的秧箩、饭盒、箩筐、篾帽,古朴庄重的火烧土锅,厚软结实的草蒲,七颜八色的背带被单,都是傣家人巧手绘织的图锦。就像女人们出门不离身的那顶帽子来说,傣雅人篾帽外形就像一朵已经开放了的小鸡枞,而傣雅人的斗笠却像一朵刚出土的小鸡枞:外沿大小相同,外形却不同。内层均用凤尾竹叶编扎,外层用薄竹篾编成,然后再刷上一道清亮的油漆,拴上彩带,金光闪闪,风姿绰约。
  花腰傣有句谚语说:“傣家的娃娃像条鱼。”一言道尽了花腰傣姣健的身躯。
  世世代代居住在红河之畔的花腰傣,村围绿水环绕,江河纵横,坝子平整,密密的土房紧紧相连,美丽的环境铸就了他们好玩爱动的个性。
  自古以来,在哀牢山下,花腰傣的青年男女们就以好玩爱动自称,除了跳舞、唱歌等文艺活动经常在村中盛行以外,其中游泳、爬杆、打陀螺、丢绣球等就是他们常搞的体育竞技活动。
  结束语:在遥远的中国西南边陲,在苍茫、神奇、俊秀的哀牢山下,有着一个遥远童话里的世界,这便是新平花腰傣。他们以红河水为伴,与哀牢山自居,男耕女织,勤劳致富,创造了几千年新平傣乡的繁荣与文明。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新潮,陈旧与新鲜……均在这里发生了厚重的碰撞,这悠悠的钟声,滔滔流淌的红河水,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说……
  “哀牢山”傣语为:有酒喝的地方。但愿世居红河流域的花腰傣,能永远保持这方净土,喝着酒,品着干巴,嚼着黄鳝,幸福千千万万年。
  我们祝福!(何建安)
  摘自《中国云南•新平花腰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傣雅民歌《三弦调》
 下一篇文章: 西双版纳傣家水井——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