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花腰傣
作者:彭荆风    点击率:3746  转自:新平公众信息网|《新平花腰傣文化大观》 更新时间:2009/4/11 11:33:27


 

花腰傣

  从新平县城去往哀牢山脉东越的漠沙镇是一路下坡。这处于红河河谷之间的平坝子海拔很低,只有400米左右。被槟榔树、椰子树、木瓜、芭蕉、翠竹掩映的村落,远远地就散发出了夹杂着花木清香、牛粪发酵等混合的气味。熟悉这地方的驾驶员小黎提醒我们:“闻到了吗?花腰傣村寨的特殊气息。”
  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平顶土楼,颇像老托尔斯泰笔下的高加索人古碉堡式村寨,但又没有那种沉闷阴暗,在一片浓绿围裹下充满了亚热带南方的秀丽。这种被称为“土掌房” 的房舍冬暖夏凉,是用石块、泥土筑成,楼上还有宽敞的平台,可以乘凉晾晒衣服和谷物。只见色彩鲜艳的衣衫在随风轻荡、很是醒目。
  云南艺术色彩最浓郁,具有贵族气息的民族服饰,应属这些花腰傣女子。如今这些以青黑为衣裙底色,用红、黄、紫、绿丝线绣成宽阔花边围系于腰间,镶在裙摆上的美丽姑娘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就像一群独具特色的服装师在展示自己的创造。如果服饰专家能深人到花腰傣女子当中,潜心收集研究她们镶于衣裙特别是腰间的绚丽花边,一定能从这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精巧图案中发现这些女子不同的艺术个性,或热情奔放,或澹泊沉静、或古朴典雅、或美艳绝伦。红河和哀牢山的多姿多彩都被她们采摘融人了。
  (后来,有人告诉我,泰国的傣族研究专家曾经来调查,认为,漠沙、嘎洒一带的花腰傣是古代傣王国的真正后裔。)
  花腰傣妇女的后腰都系着一个细竹编织、上宽下窄如漏斗状的小箩筐。她们称之为“秧箩”,本来是插秧时用来盛物,后来逐渐发展成了类似小挎包的作用,如今与节日盛装相配,更是编织得精巧,再缀上色彩绚丽的缨络和银饰,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工艺品。
  (第二天,我在嘎洒槟榔寨,走在一位美丽的少女后边时,就见她用彩色丝带系着的秧箩里放着一只紫红色的小传呼机。)
  范绍青镇长告诉我:“花腰傣的少女还有给小伙子吃‘秧箩饭’的古朴风俗,通过这来谈情说爱。今天有20个美丽的姑娘带了‘秧箩饭’来,不过不是与你们谈情说爱,而是表示对远方客人的尊敬。你也可以去。”
  我惘然地抚摸着已是白多黑少的头发,“姑娘也愿请我吃秧箩饭”?
  围在旁边的姑娘们银铃晃动般的笑了,“我们想请你啦!”
  我也笑了,故意说:“我要选一个最漂亮的姑娘。”
  一个高大健壮的美丽姑娘立即说:“我漂亮嘞!”
  我大笑,“好,我跟你走!”
  她轻盈地走在我前边,越过小溪、走过窄窄的田间路、进人椰子林,选了一块清静的地方让我坐下,然后又去往水边洗手,这才转回来,从精美的小秧箩里拿出了用芭蕉叶包着的紫糯米饭、腌肉、油炸泥鳅、咸鸭蛋……。
  她不让我动手,而是把糯米饭轻轻捏成小团,一点点喂进我嘴里。然后是泥鳅、腊肉,只是那两枚咸鸭蛋要我先在树杆上敲破壳,再由她继续喂我,一边喂一边问:“好吃么?”但不等我回答,又喂了过来。
  劳动的人容易出汗,对盐的需求多,这鸭蛋也就特别咸;平日在家里,我半个咸鸭蛋也吃不完,如今却被她连续喂了两个。她这样热情温柔,我怎能拒绝。
  好不容易吞完了这顿丰盛的野餐,我才能向她表示感谢,她脸上美丽的酒窝又漾了出来,“我还怕你吃不惯呢!”
  “好吃。”那油炸泥鳅确实鲜美。
  (后来,当地的朋友告诉我,我还应该回喂姑娘,不能把食物“独吞”。我笑道,你们怎么不早些告诉我?不过作为一名军人又是老人怎能像小伙子那样热情?还是“独吞”全部食物为好。他们大笑。)
  暮色四合,那微弱的夕阳已消失于苍茫的大山后边,我们该往回走了。她关切地招呼我过小溪,走上田塍路。这位美丽热情、名叫梅芳的花腰傣姑娘才22岁,正是48年前昆洛公路刚开始修筑时,我在筑路工地上第一次见到花腰傣时的年岁。那些筑路姑娘,应该是她的祖母辈,当时她们辛勤筑路是为了幸福的明天,她们在歌声中唱着:“挖一条大路去找一座金山,金山在哪里?过了红河又过哀牢山……”如今,她们的儿孙辈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当年那些筑路的花腰傣如今在哪里呢?我怀念她们!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美丽德宏风情风景画集》问世 精彩组图
 下一篇文章: 傣雅民歌《三弦调》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