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魅力恒久的《召树屯与喃木诺娜》
作者:刘启虹    点击率:4505  转自:西双版纳报 更新时间:2009/3/9 13:39:45

 

    “知道是传说,依然忍不住对你的向往;知道是传说,依然忍不住对你的思恋。楠木诺娜在何方,莽莽森林在诉说;楠木诺娜在何方,潺潺流水在歌唱……”
    这首由罗云智作词、刀洪勇作曲、近年来一直在我州广为传唱的歌曲《孔雀公主》道出了召树屯与喃木诺娜这部傣族爱情神话故事在人们心目中烙下的深刻印记和隽永追忆。
    孔雀公主故事源于傣族佛教典籍《贝叶经·召树屯》,是一部佛教世俗典籍故事,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充满神话色彩。故事中,召树屯和婻木诺娜悲欢离合的爱情,塑造了傣族人民心中的英雄召树屯和美丽善良的公主婻木诺娜,这两个人物形象千百年来一直珍存傣家人心中,成为理想中完美的典型和幸福的象征:“做男人就要像召树屯那样勇敢坚强,做女人就要像喃木诺娜那样善良忠贞”。
    从前,《召树屯》佛经故事文本为老傣文,其传播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由僧侣诵读的《贝叶经》散文体韵文;二是民间艺人“赞哈”的说唱手抄本。百年来,这部叙事诗一直为傣族人民所传唱,历久不衰。“文革”中,叙事长诗《召树屯》的演唱者、传承者和收集翻译整理者,均被打成“文艺黑线人物”、“修正主义分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迫害和批斗,《召树屯》的传唱几近绝迹。
    七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华夏大地,傣乡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保护。1977年,傣族口传叙事长诗《召树屯》不仅有口头传承的说唱韵文(长诗),还有口头传承的散文体长篇故事;不仅用傣文记载于经书、唱本,还被民间画师绘成经画挂于佛寺;有的地方甚至把湖泊、池塘也命名为召树屯第一次遇见孔雀公主的“金湖”。
    针对当时人们对这个经典故事的喜爱和眷恋,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对傣民族优秀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1977年,当时的州文化局局长刀德昌把曾经参与叙事长诗《召树屯》的传承、收集整理及州歌舞团的编导人员组成创作队伍,将傣族民间传说改编成舞剧,历经3个月排练后,首次上演了傣族民间舞剧《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州委、州政府领导观看后非常满意,提出加强力量,在原有基础上提炼、升华、修改的建议。得到应邀评审的省级专家的肯定后,有关部门派出省级作曲、编导前来帮助充实作品,经过一个月的修改后成型;1978年,德宏州举行州庆庆典活动,州歌舞团受邀带着新剧目《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前往祝贺,经临沧、思茅、保山、大理一路被各地热情挽留,往返60天演出79场;后又到重庆、成都演出45天108场。所到之处,《召》剧的精彩上演受到各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召》剧被比喻为中国的《天鹅湖》,轰动效应史无前例;1979年1月,《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参加全省文艺调演获云南省创作一等奖,并指定到北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期间,州委、州政府与省文化厅联合在昆明举办《召》剧专场演出,特邀全国著名作曲家雷振邦、著名编导贾作光前来帮助修改剧本。专家认为,由《召》剧衍生出来的孔雀舞、蝴蝶舞、白象舞、丢包舞、蜡条舞、象脚鼓舞、长甲舞、傣族武术等深受傣族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得到了艺术的升华,将葫芦丝、巴乌、二胡等民族乐器融进舞蹈音乐中,使该剧更加饱满又富有浓郁的傣族特点。经过近一个月的边演出边排练,《召树屯与喃木诺娜》9月进京参演,获中国文化部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邓颖超观看演出后高兴地说:“这台神话舞剧很有民族特色和现实意义,对老年、青年都有教育作用。”在《召》剧中扮演喃木诺娜的青年舞蹈家杨丽萍也由此脱颖而出。1979年至1987年间,《召》剧处于鼎盛时期,除云南省政府组织的云南艺术团多次率《召》剧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泰国、缅甸等国演出外,州文化局还组织在我州地方、部队、农场、农村演出近100场。据此,《召树屯与喃木诺娜》一跃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最受欢迎的少数民族舞剧之一,成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舞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新傣族舞剧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1987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颁布实施,“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收集、整理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等被正式写入条例。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出台后,我州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逐渐得到加强。2008年,傣族口传叙事长诗《召树屯》、傣族织锦、象脚鼓舞、贝叶经制作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傣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和优秀民族文化,正得以继续传承且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文章录入:zhaobin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西双版纳久演不衰的《勐巴拉娜西》
 下一篇文章: 傣剧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