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英 文
傣泐文
傣纳文
傣绷文
傣端文

论坛登陆: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站内公告: 傣族网正式运行,欢迎光临!
热点文章排行榜
傣族网简介  
云南傣族织锦图案艺术研究  
联系我们  
德宏傣文键盘布局——输入法邀请大家进行测...  
抗日土司线光天  
也说“旱(汉)傣”和“水傣”  
悠久的傣族语言文字  
傣族剪纸艺术及其延伸工艺研究  
图片新闻排行榜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作者:德宏州统计局 供稿    点击率:2610  转自:孔雀之乡|www.yndehong.cn 更新时间:2009/3/7 9:44:08

 

  2003年以来,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历次会议所确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基础,调整结构,经济建设成就显著,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3年以来,我州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总体经济增速呈现不断加快的趋势。全州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40.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4亿元,年均增长10.3%,其中2003年比上年增长8.6%,2004年增长10.5%,2005年增长7.0%,2006年增长12.5%,2007年增长13.2%。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3.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5.9亿元,年均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由7.5亿元增加到23.8亿元,年均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6亿元增加到34.3亿元,年均增长8.2%。全州人均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3725元增加到2007年的7177元,年均增长9.0%。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33.518.548.0调整为2007年的30.928.440.7,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逐步提高。其创造的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26.7%提高到2007年的39.9%,非公有制经济正逐渐成为全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003年以来,我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政府一系列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来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由2002年的4.0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53亿元,年平均增长16.1%;水利建设五年累计完成投资8.09亿元,年均增长11.8%,五年来累计新增灌溉面积6.94万亩。

  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食产量由2002年的30.88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42.6万吨,年均增长6.6%;甘蔗产量由435.49万吨增加到478.2万吨,年均增长1.9%;茶叶产量由4511吨增加到11880吨,年均增长21.4%;猪牛羊肉产量由28924吨增加到49717吨,年均增长11.5%;水产品产量由10453吨增加到16864吨,年均增长10.0%。2007年预计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2年增长40.2%,年均增长7.0%。

  (三)工业生产稳步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03年以来,我州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力度,以蔗糖、电力行业为重点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使全州工业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大大提高,有力地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2007年全州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5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2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4%。电力、电冶、建材等行业发展迅速,工业支柱单一的状况有所改善,制糖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38.2%下降为32.4%,非糖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61.8%上升为67.6%。企业改制取得明显成效,非公经济比例不断扩大,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和股份合作、其他经济类型占总产值的比例由2002年的42.215.842.0调整为2007年的12.72.285.1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发电量由2002年的87879万千瓦小时增加到2007年的311790万千瓦小时,年均增长28.8%;工业硅由1.77万吨增加到5.34万吨,年均增长24.7%。水泥产量由45.44万吨增加到109.52万吨,年均增长19.2%;食糖产量由29.41万吨增加到51.81万吨,年均增长12.0%;铝产量由0.93万吨增加到1.29万吨,年均增长6.8%。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工业企业努力克服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困难,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狠抓生产与销售,全州工业实现了生产与效益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2007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全州共有规模以上企业64户,其中亏损企业20户,亏损面31.3%,比2002年的66.0%缩小34.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亏损1.4亿元转为赢利5.5亿元;利税总额由2002年的亏损0.2亿元转为赢利8.4亿元。

  (四)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重点建设成绩显著

  2003年以来,我州抓住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国家投资、招商引资、地方投资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的良好局面,实施项目数量,完成投资规模是建州以来最多最大的时期,有力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五年全州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7.28亿元,年均增长38.0%。其中城镇投资累计完成140.94亿元,年均增长35.2%,房地产投资累计完成16.73亿元,年均增长1.1倍。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重点建设成绩显著。五年来电力投资累计完成64.08亿元,年均增长89.0%;水利投资累计完成8.09亿元,年均增长11.8%;道路运输投资累计完成6.84亿元。城镇公共设施管理行业累计完成投资5.71亿元,年均增长58.0%。全州基础设施和城市面貌都有了明显改观,芒市广场、芒市会堂、中缅友谊馆等项目相继建成,进一步完善了州府芒市的城市功能,各县市城镇面貌也有明显改观,2007年全州城镇化率达30.5%,比2002年提高5.3个百分点。

  (五)市场繁荣,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旅游业较快发展

  2003年以来,随着营销方式的变革,超市、连锁店、专卖店、快餐店等应时而生,营销水平大幅度提高,市场呈现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2007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02年增长62.1%,年均增长10.1%。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吸引外资项目、资金增多。通过举办五十年州庆中缅胞波节中缅边交会目瑙纵歌节葫芦丝艺术节等扩大了对外的宣传,提高了知名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07年全州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55902万美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2.6%。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由2002年的454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5009万美元。

  近几年来,由于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树立孔雀之乡品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着力体现地域特色,使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2007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334.43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57.3%,年均增长9.5%,其中海外游客6.24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48.9%,年均增长8.3%;接待国内游客328.19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57.5%,年均增长9.5%;实现旅游总收入30.85亿元,比2002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1%。到2007年底,全州共有旅行社20家,其中:国内旅行社17家,国际旅行社3家;等级景区6个,其中34A22A11A

  (六)财政收入增长快,金融运行良好

  2003年以来,全州各级财税部门狠抓财源建设,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2007年全州财政总收入达13.0亿元,比2002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7.9亿元,比2002年增长2.0倍,年均增长24.7%。人均财政总收入由2002年的377元增加到2007年的1112元,年均增长24.2%。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有力支持了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2007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8.0亿元,比2002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2.0%。

  全州金融机构加快融资体制改革,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不断强化管理,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2007年金融机构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94.4亿元,比2002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6%;各项存款余额达141.4亿元,比2002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8%。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民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服务已遍及城市乡村、千家万户、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保险服务保费收入由2002年的1.5亿元增至2007年的2.72亿元,年均增长12.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由0.48亿元增至1.02亿元,年均增长16.3%;人寿险保费收入由1.0亿元增至1.7亿元,年均增长11.2%。

  (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3年以来,全州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省各项惠民政策,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是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07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5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02年增长44.9%,年均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46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02年增长56.2%,年均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房屋使用面积由2002年的27.9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32.9平方米,年均增长3.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2年的17.8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2.7平方米,年均增长5.0%。在生活条件改善的基础上,人们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02年的5324元提高到2007年的8092元,年均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2年的1177元增加到2007年的1778元,年均增长8.6%。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享受和发展需求比重逐渐增大。

  (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003年以来,德宏州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成就。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全州财政五年累计对教育事业支出16.04亿元,年均增长17.2%。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资源不断优化整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得到巩固,水平有所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全免费,教育资助体系初步建立,范围不断扩大、标准不断提高。五年共筹措1.3亿元资金,改造中小学危房14.6万平方米,全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全面覆盖。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负担学生情况不断趋好。中小学教师专任教师由2002年的9979人增加到2007年的10313人。其中:高中专任教师由2002年的378人增加到2007年的632人,五年年均增长达10.8%。中小学平均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由2002年的19.14个减少到2007年的16.59个,负担不断减轻,教学水平稳步提高。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科技成就硕果累累,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五年来,全州累计组织实施了国家、省、州科技计划项目212项,投入项目研发经费2063.5万元,攻克了一系列影响我州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力度不断提高。全州科技贡献率由2002年的34%提高到41%,增加了8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五年来,全州共获得143项科技成果,申请专利累计达到128件,获得专利授权量累计达到67件,部分领域的研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水稻、玉米、甘蔗选育等方面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文化、卫生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州全面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使广播人口覆盖率由200291.5%提高到2007年的93.0%,2007年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3.2%。继续实施好贫困县两馆一站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基层文化二期建设。完成了德宏州民族影剧院、潞西、梁河、盈江两县一市图书馆、瑞丽市文化中心、德宏歌舞团、畹町图书馆及6个乡镇文化站的改造,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医疗卫生设施明显改善,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高。到2007年末,全州有医疗卫生机构93个;病床3701张,比2002年增加456张。2007年全州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196人,其中执业医师1149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了全州所有县市区,绝大部分的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九)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建立建全

  全州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由2002年的30698人增加到2007年的39314人,年均增长5.1%;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由2002年的68000人增加到2007年的95270人,年均增长7.0%;城镇居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由2002年的19867人增加到2007年的34857人,年均增长11.9%,全州达到最低城市生活保障线的居民做到应保尽保。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总量依然较小,人均水平很低。2007年德宏州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1.8%,人均生产总值为7177元,低于全国11538元,低于全省3320元。

  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2007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046元,低于全国2094元,低于全省55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5元,低于全国3291元,低于全省1001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5.1:1

  3、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生产比较粗放,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品牌产品较少,科技含量低。

  4、工业发展受到电网建设滞后、节能减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工业园区建设进展缓慢。

  三、对今后经济发展建议

  未来五年是实现我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我州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状及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科学合理的调整,是一个地区经济总量获得增长的必备条件,要按照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的方针,促进三次产业比例不断优化,同时要积极大胆地拓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做到政策上扶持,法律上保护,营造好发展的氛围。

  2、坚持抓好投资项目建设,继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对于德宏州来说,由于经济总量小,经济增长在今后时期还要靠投资拉动,因此,我们在项目争取上应坚持寻求与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对应的项目,寻求与发展地方特色优势对应的项目,寻求与市场需求对应的项目,正确把握国家投资方向,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在保持公路、电力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把投资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国家鼓励发展、能带动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改善民生的领域,促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的协调增长。

  3、进一步重视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全面落实党对农村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建设。各县市应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推进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整体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要加强对投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加快发展服务业,有效扩大内需,使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同时稀释工业耗能的比例,更加有利于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鼓励信息、金融、技术推广等服务业发展,为全州产业协调发展和工农业生产提供配套服务;加快公共服务、酒店餐饮、体育文化和休闲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发展;积极引导汽车、房地产、教育、旅游、文化、娱乐等热点消费,整体提升德宏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本文责编:帕相


 上一篇文章: 改革开放30年:傣乡工业经济30年
 下一篇文章: 德宏文化产业打好“四张牌”
关闭窗口
地磅遥控器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网赚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傣乡美景
 
           copyright @ 2007 daizuw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省民族学会傣学研究委员会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昆明市环城西路170号 邮编:650041 电话:13908807623、13888824530、13888570824、18725179358
电子邮箱:daizuwang@163.com
经营许可证:滇ICP备09002592号